河南牧业经济学院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工作简报
(第三期)
青春向党 你我同行
——金融与会计学院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简报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成立追光实践队、同心燃梦队、启明星支教队,分别开展以传承非遗、乡村振兴、爱心支教为主题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青年大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传承非遗篇
强文化,树自信,培育新时代的“河小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和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融入到新时代大学生文化教育中,以“河小文”项目为依托,以学校专业社团为主体,成立追光实践队,开展以“弘扬中原非遗风,彰显青年爱国情”为主题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让广大青年学生近距离接触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以非遗文化浸润实践育人
7月8日起,追光实践队正式开始对非遗文化项目和非遗匠人展开调查寻访。通过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姜寨盘鼓的踪迹,深入接触盘鼓文化,使队员们有了新的文化体验,为盘鼓文化进入校园打下了基础。实践队还有幸拜访了开封孟氏吹糖人——孟宪伟先生。吹糖人是一项极具有民俗特色的手艺,其拥有悠久的历史,被列入非遗文化。孟师傅在先辈的基础上赓续传承并融入现代元素进行技艺的创新,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关注和热爱非遗的理由。追光实践队还拜访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宣和印社副社长,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刘建国老师。刘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和生动的解说,将篆刻的基本步骤娓娓道来,让同学们对原本陌生的篆刻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深深感受到非遗技艺薪火相传背后的匠人精神。
(图为河南省省级非遗传承人孟宪伟师傅为追光实践队队员讲解吹糖人技艺 张科蕾/摄影)
将美育教育融入爱国情怀
长期以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坚持“全过程、沉浸式、体验式”的教育理念,将非遗文化的教育元素渗透到学术育人、情怀育人、活动育人全过程。我们以手工社团为载体,把握美育内涵,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不断提高新时代的青年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在本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传承者尹国全先生,感受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和我国古老民间艺术的精华。实践队也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泥狗”展开了探寻,通过对“泥泥狗”的神话传说、制作过程和配色讲究的学习,使队员们感受到艺术魅力与民俗文化的完美结合。实践队员们还来到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朱仙镇的岳飞庙,大家怀着敬仰之情,瞻仰学习了英雄的事迹,并表达了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继承爱国精神的坚强决心,实现了爱国教育与美育育人的全融合。
(图为国家级非遗汴秀传承人王素花老师为追光实践队讲解汴秀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张科蕾/摄)
以实践活动坚定理想信念
本次实践活动坚守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的初心,分别对千人盘鼓、泥泥狗、木版年画、吹糖人、汴绣、灯笼张、和篆刻等非物质文化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活动即将结束之际,队员们还采访了西姜寨乡乡长郭剑、宣传委员李新莹以及办公室主任武福全,了解到他们带领西姜寨乡以文旅融合促脱贫攻坚,成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发展故事。他们还对追光实践队活动的开展给予鼓励和支持,指出乡村非遗文化传承的重点在于让文化渗入日常生活,组织更多人向发挥文化正能量方向前进,也提出非遗文化传承的难点在于缺乏专业人才指导和宣传力度不够。他们希望追光实践队能引领更多青年学生,激发文化活力,用新时代的思想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本次实践活动通过落实“河小文”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织青年学生寻访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文化,感受匠人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守好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凝聚青春智慧和力量,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图为追光实践队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灯笼张俊涛老师合影 张思佳/摄)
乡村振兴篇
凝聚青春力量,赋彩乡村振兴
7月12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师生同行“同心燃梦队”聚焦新乡辉县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聆听脱贫攻坚经验做法,对话乡村振兴模范书记,展望乡村振兴规划,采访全国脱贫关键先进集体——孟庄镇河南诚信密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参观孟庄镇知行书屋,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文化振兴建设,并在孟庄镇南陈马村展开实地调研。第二站参观孟庄特色文化产业——知行书屋,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战略之一是当地重点发展战略。在知行书屋,我们感受到了当地的文化魅力以及文化振兴的良好效果。于孟庄镇南陈马村,我们看到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磨坊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参观了当地的古炮楼、玩景粮仓、玩景书法院、玩景碑等多个特色建筑以及传统的纺织工具。当地以马文化为中心进行发展,养马,赛马等旅游娱乐项目,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图为同心燃梦队与河南诚信密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座谈会 翟莹洁/摄)
随后团队成员来到了常村镇百间寺村,在驻村第一书记的介绍下,成员们了解到百间寺村在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依托五龙山响水河风景区,已经建成15亩的大型停车场。在为游客们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增加村民收入,积极打造特色旅游乡村,实现了依托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百间寺村将原山区附近的贫困村民安置在建立的安置房中,建立扶贫手工织布房,使村民可以就近通过劳动取得收入,是由输血向造血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村支部坚持构建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投资进行了“厕所改革”、“双气”工程、辅设供水、污水处理管理等项目,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使村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得到了显著提升,让村民们对生活充满更多激情与热爱。
百间寺村的基层组织坚持为人民谋幸福寻出路,带领村民们充分利用乡村附近的各项资源发展产业振兴,这为百姓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激情举措恰是对“辉县精神”的最好诠释。
(图为驻村第一书记为同心燃梦队队员讲解百间寺的基本情况 翟莹洁/摄)
7月14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同心燃梦队”前往辉县市冀屯镇,开展辉县市冀屯镇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发展模式调研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切实了解到冀屯镇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情况,并根据所见所想对当地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策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冀屯镇一改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跃成为中国食用菌最大生产基地。在时代的洪流中,在崭新的征程里,我们青年学子更应秉持一颗炽热的初心,投身基层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图为同心燃梦队参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王可/摄)
7月15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同心燃梦队”先后前往冀屯镇便民服务中心大礼堂、冀屯镇前姚村村史馆并在此地展开调研。冀屯镇位于辉县市西面20公里处,北依太行,南临卫水,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厚重,产业特色显著。全镇辖33个行政村,6万口人,10万亩耕地,85平方公里,46个党支部,1830名党员,是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河南省百强乡镇、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在冀屯镇便民服务中心大礼堂观看了冀屯镇发展历程纪录片之后,冀屯镇党负责人分享了基层党建工作实战经验和心得,全体党员全面了解了新乡市“吴金印式好干部”、辉县市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又造福一方人,冀屯镇从一个普通乡镇发展成为全国重点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省百强乡镇、省“五好”乡镇党委、省生态文明镇、省文明村镇的建设历程。然后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到达二楼冀屯镇的党建史馆,并在负责任的介绍下了解冀屯镇的建党历史,前往冀屯镇前党建主题广场,听取负责人对村级党建总体情况的详细汇报。我们深入了解了冀屯镇党建、经济社会发展、红分管理等情况,现场体会“逢旗必夺 逢冠必争”的冀屯精神。
走进“革命老村”“党建名村”“美丽新村”——前姚村,我们于7月15日下午到达了前姚村村史馆,聆听了前姚村党建引领,将平安建设、文明创建、改革创新、脱贫攻坚、垃圾分类等工作高度融合成为“红分”管理制度的时代亮点,感悟了党建引领和文化自信的巨大魅力。
(图为同心燃梦队队员参观冀屯镇便民服务中心大礼堂 王可/摄)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同心燃梦队”专项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在7月17日圆满结束,李伯琪老师在活动最后一天做重要总结,下午团队成员们陆续返程。本次社会实践专项调研活动,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肯定,不仅充分展示了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学子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且使同学们深入的了解基层、了解民情,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乡村振兴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增强了青年学子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图为同心燃梦队在郭亮南平合影留念 史翔宇/摄)
爱心支教篇
捧出一颗心,倾注满腔情
“老师,你能在这里写上你电话号码吗?我想你的时候可以给你打电话吗?”这是支教活动告别仪式后二年级聂上翔同学对支教老师们说的话,听着孩子们质朴的语言,支教团队的老师们都红了眼眶。为期一周的支教生活,虽然短暂但却充满着欢乐与感动。
竹园沟村隶属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城郊乡,是曾经国家级贫困县中的贫困村。竹园沟小学作为唯一的村小,师资力量匮乏,缺少体音美专业教师。为此,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与南召县城郊乡竹园沟村共建“三全育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7月5日,金融与会计学院师生共11人作为首批志愿者团队来到竹园沟小学,在此将开展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
(图为启明星支教队在城郊乡竹园沟小学门口合影留念 姜孝楷/摄)
谈到为什么选择参加支教,支教大学生王帅博和刘亚敏说:“用爱燃烧青春,是一件让人美到心醉的事,所以看到学校发的三下乡志愿者报名通知后,立马就报名了。”
(图为支教队成员王艺璇为孩子们讲述音乐知识 王帅博/摄)
刚到学校,支教团队发现竹园沟小学的教学设施并不缺乏,空调、机房、教学一体机应有尽有,不比城市里的学校教学设施差。但当走进落满灰常的器材室,听到五年级孩子在美术课上说没用过剪刀时,这些体音美的“门外汉”老师,才意识到他们究竟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图为支教队成员张萌芽和小朋友们一起展示剪纸作品 邓晨辉/摄)
了解到学校的具体情况后,支教团队立马调整教学内容,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准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体育课上,孩子们被丰富多彩的趣味体育游戏吸引,每次还没上课就喊着“老师,快上课!今天教什么呀?”音乐课上,孩子们用嘹亮歌声表达爱国之情,美术课上,孩子们通过制作手工将梦想跃然于纸上,国学课上,孩子们通过体验式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节节课程内容的设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孩子们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与树立。支教团队每天除了上课,还要及时开会总结,写教案、写心得,希望能够带给孩子们更好的课堂体验。
(图为支教队成员王烨樯带领小朋友做体育课课前热身 刘亚敏/摄)
“我想要上大学、我想当美术老师、我也想变得更加厉害……”孩子们一句句的心愿恰恰表明了支教的意义。打开一扇门,让乡村的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播下数粒种,让乡村的孩子种下成才的愿望。“我们做的事情很小,但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们”,这句话是所有支教师生的共同感悟。教育既不是单纯的管束,也不是刻意的迎合,而是用灵魂唤醒灵魂,支教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真诚炽热的爱心。支教结束,孩子们学习到的知识或许会遗忘,但一颗希望的种子会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甚至影响他们的未来。
(图为支教队成员姜孝楷为小朋友们讲解国学礼仪 牛浩宇/摄)
“支教就是一节行走的思政课”,在支教结束后的座谈会上,教育厅驻竹园沟村书记方志强这样对大学生们说到。通过支教活动,不仅为乡村的小朋友们埋下了理想的种子,也是大学生对志愿者精神的身体力行,通过支教活动,大学生们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彰显价值、磨练意志,用实际行动去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图为教育厅驻村书记方志强与启明星支教队成员进行座谈 牛浩宇/摄)